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14个文件包,分1页显示 当前页:「1」
《一朵栀子花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外现代文阅读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一朵栀子花
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子,是因为①她太过平常了,甚至有些丑-皮肤黝黑,脸庞宽大,一小眼睛老像睁丕开似的。成绩也平平,字写得东扭西歪,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。老师们都极少关注到她,她自己也寡言少语。
有一次,班里搞集体活动,老师数来数去,还差一个人。问同学们缺谁了,大家你瞪我我瞪你,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。那时,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。
她的位置,也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,靠近角落。她守着那个位置,仿佛守住一小片天,孤独而萧索。
某一日课堂上,我让学生们自习,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来回走动,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。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,突然闻到一阵花香,浓稠的,甜蜜的。窗外风正轻拂,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。②教室门前,玉兰花都开了,一朵一朵硕大的花,栖在枝头,白鸽似的。我以为是玉兰花香,再低头闻闻,不对啊,分明是在我身边,一阵一阵的,固执地绕鼻不息。
我的眼睛搜寻了开去,发现一朵凝脂样的小白花,白蝶似的,正栖落在她的发际里。是栀子花呀,我最喜欢的一种花。忍不住向她低头去,笑道,好香的花!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,一道试题,被她肢解得七零八落。闻听我的话,显然一愣,抬了头怔怔地看我,看到我眼中的一汪笑意,她的脸色迅速潮红,不好意思地抿嘴一乐。那一刻,她笑得美极了。
余下的时间里,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,认真地做着试题。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,我稍一点拨,她便懂了。我在心里叹,原来,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。
隔天,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,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。花尚含苞,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地漫溢出来。我猜是她送的,走进教室,往她座位看去,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。我对她笑着一颔首,表示感谢。她脸一红,再笑,竞有着羞涩的妩媚。其他学生不知情,也跟着笑。而我不说,只对她眨眨眼,就像守着一段秘密,她知道,我知道。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,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变得活泼多了,爱唱爱跳,同学们也开始喜欢她。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,让所有教她的老师,再不能忽视。老师们都惊讶地说,呀,看不出这孩子,挺有潜力的呢。
几年后,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。在一次寄我的明信片上,她写了这样一段话:老师,我有个愿望,想种一棵栀子树,让它开许多许多可爱的栀子花。然后,一朵一朵,送给喜欢它的人。那么这个世界,便会变得无比芳香。
是啊,有时,对于一个人来说,无须整座花园,只要一朵栀子花。一朵,便足以美丽一生。
(作者:丁立梅选自《中华活页文选》05年第10期)
1.联系上下文,说说如何理解文中黑体词语的含义或作用。
(1)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,我稍一点拔,她便懂了。
答:
(2)我以为是玉兰花香,再低头闻闻,不对啊,分明是在我身边,一阵一阵的,固执地绕鼻不息。
答:
2.对文中画线的描写句子,有人作出下面的分析,你是否赞同,谈谈你的看法。
(1)第①处描写,写出了小女孩受到老师冷落的原因,老师以貌取人。
(2)第处描写,写出了初夏校园内环境的美丽、芬芳。
3.试概括“一朵栀子花”的特征和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。
答:
4.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:( )
A.这篇文章以叙事、描写为主,记叙了“那个女孩子”成长的点滴经历,写出了“她”转变与成长的过程。
B.“一朵栀子花,,贯穿了全文,是全文的叙事线索,也是文章材料的一个连结物。
C.那女孩发生“翻天覆地的变化’’的原因是由于我俩共同“守着一段秘密”。
D.“有时,对于一个人来说,无须整座花园,只要一朵栀子花。一朵,便足以美丽一生。”此句含意丰富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(二)1.(1)强调这种变化是意料不到的,表现“我”的关爱对她产生的积极影响,促使她学习上发生了转变。(2)是拟人化写法,突出了栀子花香的浓(强烈)
2.(1)①赞同。是老师以貌取人,对“平常”的学生缺少“关注”。②不赞同。此处描写是为了突出女孩子的“平常”(平凡),也写出了老师对她缺少“关注”和“留意”。
评分意见:本题有开放性,答出①或②均可。
(2)不赞同。以玉兰花的多、大,反树出栀子花的芳香。
3.栀子花的特征:芳香、可爱、洁白。
深层含义:栀子花包含着对人的一种关爱、尊重、鼓励(理解、肯定)。也象征人的美好心灵。
4.C
小思《蝉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内现代文阅读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蝉
小思
今年,蝉鸣得早。杜鹃花还没零落,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。近月来,窗外蝉更知知不休,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。
一天,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,透明的翅收敛了,身躯微微颤动,没有声响。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。那么小,却那么响,竟响彻一个夏天!曾这样问:何必聒聒?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!
朋友说:知道么?它等了17年,才等到一个夏天。就只有这个夏天,它从泥土中出来,从幼虫成长过来。等秋风一吹,它的生命就完结了。
17年埋在泥中,出来就活一个夏天,为什么呢?
朋友说: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。它为了生命延续,必须好好活着。哪管是90年,90天,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。
哦!那是蝉的生命意义!
斜阳里,想起秋风颜色,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!
1980年6月23日
5.文章开头用哪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什么态度?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6.文中画线句中的“那”具体指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7.仿照下列例子,你也写两句
生命就要像蝉一样,即使短暂,要固执地等待
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,即使卑微,也要一丝不苟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5.“知知不休”“烦”,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态度。这样写,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作铺垫,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。
6.秋天一到,蝉的生命,如同夕阳西下,行将结束,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。
7.有独特感悟,符合要求即可。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信息提取与概括 出处:
6.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,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的三个词语,词语的顺序可以不分先后,字数在20——30个,要求思想健康,语意连贯。
想像雾倾听
(1)表现“欢快”:
(2)表现“忧愁”: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6.(1)漫步在笼罩着薄雾的林间,倾听小溪的欢声笑语,心儿插上了想像的翅膀。
(2)浓雾重重,倾听松涛低吟,山泉呜咽,难以想像今后的日子怎么过。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文理解 出处:
5.文中说:“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,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?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、更仔细、更加地一丝不苟呢?”写一句你知道的名人名言,要求与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。
答: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5.如:懂得生命真谛的人,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——意大利
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。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,却活了很长久。——蒙田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文理解 出处:
4.根据课文回答问题
(1)《蝉》和《贝壳》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由 事物感悟出。
(2)《蝉》和《贝壳》两篇文章得出的感悟分别是:
《蝉》: 。
《贝壳》: 。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4.细小深刻的人生道理
《蝉》:不管生命短暂与否,都要积极面对,好好地活着
《贝壳》:“应该尽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、更仔细、更加地一丝不苟。”即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、更精致、更加一丝不苟。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字义 出处:
答案:
3.卑微:卑贱微小,地位低下。
收敛:收拢,合拢。
宽恕:宽容饶恕。
一丝不苟:形容办事认真,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。苟,敷衍了事,马马虎虎。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字形 出处:
2.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)
A.零落颤动继续贝壳
B.沙粒嘈杂精致观察
C.图样钱币淘洗痕迹
D.脆弱短暂把玩透名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2.D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字音 出处:
1.给下列黑体字注音
卑微( )收敛( )聒噪( )宽恕( )一丝不苟( )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一、1.bēi liǎn guō shù ɡǒu
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拓展延伸阅读:第一次真好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外现代文阅读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五、拓展延伸
第一次真好
路过人家的墙下,偶一抬头,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。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,沉甸甸垂吊在枝头。这景色不见得很美,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。
我是个生长在都市,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。除了木瓜树以外,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,都只能够在图画、照片、电视和电影中看到。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,霎时间,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。
第一次真好,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。细细回想:在你的生命中,有多少“第一次”值得你低回品位?有多少“第一次”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?
几年前,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。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,比拇指还小的鸟蛋以后,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。有一天,我们正在吃午饭,孩子忽然大叫:“小鸟孵出来了。”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,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,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,仅仅具有鸟的雏形,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,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。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,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,竟因此而吃不下饭。可是,等到它们渐渐长大,羽毛渐丰,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,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。
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。第一次去露营,第一次动手做饭,第一次坐火车,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看见雪,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……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,但新鲜而刺激,使人回味无穷。
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,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。愿你珍重第一次。
1、文中详写了几个“第一次”,各写了什么事?作者的感受怎样?
2、为什么“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”,但“使人回味无穷”?
3、为什么“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,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”?谈谈你的理解。
4、是否所有的“第一次”都值得去尝试、值得珍重?试谈谈你的看法。
5、你的成长中难忘的第一次经历是什么?请简单叙述,并写出自己的感受。(80字以内)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五、1、两个。
第一件:初次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,作者的感受是喜悦和新奇。
第二件:初次见刚孵出的雏鸟,作者的感受是喜爱。
2、因为无论是哪种感受,感觉都是新鲜的,是从未体验过的,特别刺激,给人的感觉是不可磨灭的,所以是回味无穷的。
3、因为每一个第一次,都为你开启了生命中的一个新的领域,经历也就多了,感受也就多了,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。
4、当然不是。有的坏的事情就坚决不能去尝试。
5、略。
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课内精读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文理解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四、课内精读
1.作者从蝉。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?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?
2.文中,朋友说;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.请问“这样”指什么?结合你的体验,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?
3.蝉. 文中有了一些比如“却、竟、就、只、才”这样的字,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。(分析2个即可)
4、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,发挥想象,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,与上文衔接自然。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四、
1.蝉:本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,通过对细小、聒噪的蝉因为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代价的了解,进而联想到人类的生活历程,提示人们: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,都应该积极面对,全情投入,好好地生活。——《中学教材全解》P22
2.我不肯定啊 应该是“在地下等了17年却仅仅迎来一季的生命”——《中学教材全解》P22
3.我自己蒙的 错了别怪我~~
“才”字(“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”)突出蝉等待的时间之久,享受生命之短暂
“就”字(最后一句)突出作者对蝉的态度的转变,和对蝉的肃然起敬。
4一般这种题 我都是用什么“突出”“显示出”之类的开头~
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合作释疑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文理解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三、合作释疑
3、《蝉》一文中的“斜阳里,想起秋风颜色,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”,“秋风颜色”给了你怎样的感受?
4、《贝壳》—文中的“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、更仔细、更加的—丝不苟呢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?
5、《贝壳》最后一段说:在千年之后,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,反复把玩,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:“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“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-的心”?
6、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。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三、
3、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,但作者用了“秋风颜色”,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,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。有新意。它赋予秋风颜色,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。言少而意浓。
4、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,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,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——点,空间要多一点,以,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、回馈生命的激情: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,更好些,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、努力而感动。
5、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,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,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。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。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。所以此处的“固执”“简单”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,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。
6、相同之处:
(1)都是由—‘个小小的“物”引发对生命的——些感悟;
(2)对于生命的理解。都比较积极、认真;
(3)对于“物”的描写都细致人微,笔触清柔而自然。
不同之处:(1)《蝉》是先抑后扬,《贝壳》是直入主题
(2)《蝉》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,都要积极面对。好好地活;《贝壳》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、更精致、更加一丝不苟;
(3)《蝉》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,并没有直接表白;《贝壳》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,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。
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文理解 出处:
二、理解探究
1、《蝉》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,请找出来,并说说自己的理解。
2、《贝壳》一?文中,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,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?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1、“哪管是90年,90天,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。”是全文的文眼。它是由抑到扬的
关键原因,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。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,病蝉的弱小,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,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,都是因为有这句话,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。它也提醒我们,不管生命有多短暂,都要好好地活,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。
2.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,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、细小,脆弱、卑微的生命,』: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——精致的贝壳。并由此进——步想到自己的生命,虽然也有限,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,空间要多一点,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,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、令人珍惜、惊叹。
虞世南《蝉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外诗词鉴赏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阅读虞世南的《蝉》,完成1~3题。
蝉
虞世南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1.这是一首咏物诗,从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。
2.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,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,表达含蓄,寓意深刻。
3.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?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。
答: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一、 1.形状、习性、声音 2.托物言志 3.品格高尚的人,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,像地位、权势、吹捧等,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,能够声名远扬。
席慕容《贝壳》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日期:2015-11-08 题型:课内现代文阅读 出处:
由于此题目内容过长,本页缩略很多,点此查看全文贝壳
席慕容
在海边,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。贝壳很小,却非常坚硬和精致,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。如果仔细观察的话,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。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。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,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!
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,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,在阳光、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,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。但是,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,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,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、多仔细、多么地一丝不苟呢!
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,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?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、更仔细、更加地一丝不苟呢?
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、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。
1.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?(限15字之内回答)(2分)
因为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?(20字以内回答)(2分)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3.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?(不超过25字)(2分) 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4.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,不正确的—项是(2分) ( )
A.坚硬、精致和小巧,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,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。
B.短暂而细小的生命,却有精致、仔细的寓所,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。
C.“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、更仔细、更加一丝不苟”,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。
D.“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,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”,表达作者要在有牛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。
此题针对《短文两篇《蝉》《贝壳》》课文
答案:
1.是坚硬、精致、小巧的一件艺术品; 2.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(或“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短暂”); 3.人的生命更长,天地更广,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; 4.A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14个文件包,分1页显示 当前页:「1」